NEWS CENTER
/ contact us
400-6658-119
2024-08-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加上制造业的发展使消费品被大量消耗,特别是电商和外卖的流行,以及垃圾回收人工成本的上升,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以清运量计,从1990年的0.68亿吨增至2018年的2.28亿吨,年均增长8.4%。“垃圾围城”已成为中国约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典型的“城市病”问题。但截至2016年底,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仍以单一的填埋与焚烧等末端处理方式为主,已然不能解决日益凸显的“邻避效应”、占用大量土地等问题。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侵占土地面积累计已达35亿立方米,而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在200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垃圾生产国之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于2030年突破3亿吨。面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巨大压力和城市公共财政预算分配的严峻挑战,减量化与资源化被认为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垃圾源头分类则是实现减量化与资源化的主要途径。为此,早在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厦门、桂林这8个城市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要求社区居民按标准进行垃圾分类投放。遗憾的是,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8个试点城市所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均不甚理想,居民对垃圾分类行为缺乏集体采纳是其主要原因。2016年12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之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先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尽管如此,对许多城市而言,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积习难改,推行垃圾源头分类举步维艰,无法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甚至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垃圾减量化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何助推城市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进而提升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显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城市居民是垃圾分类的微观行为主体,垃圾源头分类的推行效果被认为是城市广大居民行为选择的结果。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又是典型的主客体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居民行为的培养与监管,教育的深度和持久性等都会对垃圾处理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金鑫安泰为大家整理总结的关于垃圾分类能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内容,您们知道了吗?喜欢请持续关注本网站,详情请咨询客服。
上一页:推行垃圾源头分类的两个前提(一)
下一页:无